2016年 Dec月 27日
值得一读的九本商业书籍
常有人问我,该阅读哪些书籍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学生、创业者、经理、企业家 - 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份阅读书单!这问题本身并没什么,因为我心目中确实有一些必读书目。然而,我并不认为人们通过阅读某些书就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不管是多么被受推崇的书都不例外。当然,还是有一些非常不错的书,读一读也无妨;本文中我将介绍其中九本书……
我把商业书籍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帮助读者了解打造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做些什么;第二类则告诉读者哪些不应该做的。这两种类别的边界往往模糊不清,但是阅读这两类书籍能帮助读者避免把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花在那些拾人牙慧的书籍上,也能避免想要建立卓越企业,结果企业却始终在困境中苦苦挣扎。
实际上,还有第三类书籍 - 即传奇商业领袖或政府领导人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会以自身经验现身说法,总结出应该如何行事。这类书籍中涉及的内容往往非常广泛,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商业问题以及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同时也展示了无限的可能性 - 虽然这些可能性也很模糊。这类书中并没有手把手教导的行动计划,但仍然值得一读,因为其中的各种见解非常宝贵,内容包罗万象。
我在这里列出的一些书是很早之前写就的,有些甚至上个世纪出版的,因此书中几乎没有甚至完全没有触及21世纪的整个新产业和新技术。但这些书籍依然与如今的时代息息相关;其中的主要想法可以轻而易举地套用到当今的数字现实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但人的天性与其他时代并无不同,重蹈覆辙司空见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请记住:总有人会吸取教训,不走老路,因而他们的公司会发展成为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的领先企业。这也正是我对大家的期望。
好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书吧。祝大家阅读本文和其中详述的书籍时开心愉快!
吉姆·柯林斯:《从A到A+: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奥秘》
在我的商业书籍收藏室中,我认为这本书最为重要。在书中,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详细分析了各类领导人常见的一些特征,令人心悦信服。这本书属于我在上文中指出的为数不多的第一类书籍:如何建立卓越的企业。
实际上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普通商业书,而是一部极其重要、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著作,甚至堪称是一部宏篇巨著。本书是一支大型团队潜心研究整整五年时间完成的杰作,可以归类为精密科学范畴,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通常意义的商业书籍。
作者在书中挑选了卓越公司、平庸公司和表现不佳的公司,对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和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卓越公司会做什么、不做什么,其他两个类别又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哪些要素可能预示着崩溃?书中给出的答案相当简单。成功的公司具有以下特点,而失败公司则没有:
- “第五级领导”:不一定是有魅力的远见者;更可能完全相反:谦虚低调、埋头苦干;
- “先人后事:先找对的人上巴士,接下来弄清楚巴士该开往何方。即先找到对的人,然后再设法确定他们的定位”;
- “刺猬原则:三个重叠的圆环:你对什么事充满热情(激情)?你在哪方面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你的经济引擎主要靠什么来驱动(驱动资源)?”;
- 其他内容 - 留给你们自己阅读时了解。
如果你发现这本书中的成功领导者或企业描述适用于您/您的企业,说明您很可能会或者已经在领导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我在柯林斯的许多成功奥秘书籍中看到了卡巴斯基的身影,非常感谢对我们的关注。我希望你们也能在其中找到关于您本人/您公司的内容。阅读本书是非常愉快(和激励人心)的体验!
对本书的批评:
- 书中的方法只对比了上市公司,不涉及私营企业,这两类企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设定目标、制定规划、建立公司结构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
- 总之,书中的现成方法不仅仅适用于传统的企业,如工厂、超市、药店和航空公司等,也同样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虽然书中并未提及这块市场。我认为政府也可以通过采用本书中的原则来加以改进。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这本书十分有趣,适合有兴趣深入了解商业世界如何运作的人阅读。这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了如何”不”开展业务。书中举例说明了稳定的老牌企业如何被新生企业逐渐排挤出市场,而成为利基型企业甚至完全消失。这些例子中描述的领先企业似乎样样都做得很好:采用最新的技术、迎合所有消费口味的产品、客户满意、投资者高兴、新闻媒体的宠儿……但是突然一个晴天霹雳:他们忽然之间就变成了创新进步的局外人,而不再是推动者。
下面是本书的封底简介:
经营一家企业时,常常会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底该怎样经营企业?对于各种企业经营问题,相信你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书中描述了经营有方的成功企业,不断投资开发新技术,认真听取客户需求,但业务却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虽竭尽全力但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本书的一个关键主题是”颠覆性技术”,总有人时不时会提及颠覆性做某事(我敢打赌,你肯定听到或看到过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几乎无处不在),感谢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造了”颠覆性”一词。
这本书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所举的案例来自截然不同的行业(例如:IT、冶金和机械制造),但结果却惊人地相似!
几乎所有案例研究的故事情节都差不多:
1.有市场;
2.市场因小型新生企业的大量涌入而过度发展,有些企业或以质优取胜,或以新奇胜出。新生企业的目标是目前还没有明显需求的产品/技术/服务。在本书中,这被称为”颠覆性创新”。
3.需求一旦被创造出来后,大批新进企业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市场(这在后文中介绍的《蓝海战略》一书中也有提及)。
结果,新进企业从”老牌企业”不感兴趣且占比重很小的低端利基市场入手,随后占领其中的低端市场。大公司一般对低端市场无甚兴趣,原因是这块市场利润少、麻烦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市场,通常需要的是某些原生态和/或无趣的小玩意儿,不值得公认的市场领先企业中眼界颇高的工程师花费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新进企业会继续成长,不断改进服务或产品,最终到某个时刻,新的颠覆性创新自成一个新分支,能完全满足高利润大客户的要求 – 富有的大公司只需要最好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一来,新进企业最终自上而下全面占领整个市场。这是完全合乎逻辑且无可避免的过程。
在此期间,昨天还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企业变成了颠覆性技术的下一个牺牲品 - 被无情的技术进步淘汰的牺牲品。
这些巨型企业渐渐被挤向最顶层(最令人垂涎、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但在下方持续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巨型企业就渐渐消散不见了。这样的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新进企业将已经成熟的前新进企业三振出局,而成为新的成熟企业,创新颠覆的经典一幕反复上演 – 无休无止。
依我来看,本书与如今的IT公司密切相关,因为IT行业的变革速度最快。《创新者的窘境》在此不仅仅是致命因素,更是立竿见影的致命因素。
迈克尔·哈默和詹姆士·钱皮合著:《再造企业 - 工商业革命宣言》
下面是一家现代化大型知名企业的典型发展历程:以一个小型家族企业、车库创业公司或脱离了其他公司的小公司起家。随着业务增长,客户数量越来越多。营业额从一开始以千为单位,到以百万为单位,再到以亿为单位,最后甚至发展到以数十亿为单位。公司从无人注意的新进企业
发展到中型企业 - 如果足够幸运/聪明 - 最终将发展成为全球性跨国企业。
在从小公司一路发展到大公司的整个历程中,会形成独特的公司结构、流程和习惯。起初一切运转得极为顺利,正是因为这些流程和技术造就了公司的成功。但随后企业开始问题频出,在竞争中流失了一个又一个的客户(甚至是最忠诚的客户),公司开始丢失市场份额,有时候甚至达到破产倒闭的程度。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谁该对此负责,该怎么办才能扭转乾坤呢?
在本书中可以找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实际上,”谁该负责”和”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相互挂钩的,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自然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有了着落;即:公司需要实施变革。具体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及如何实施这些措施则取决于特定的企业及其所在行业。但是变革是绝对必要的;不进行变革,企业就会停滞不前,最终被人遗忘。
我引用了书中的以下内容(很抱歉,这些内容是不是原稿,而是回译的):
“我们把需要再造的企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严重问题的公司。这类公司别无选择,必须进行再造。
第二类:管理层预见到会有问题的公司。
第三类:公司发展到了巅峰时期。从短期和长期看都没有问题,但管理层仍然设立了远大的目标,并制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积极政策。
…或者,正如我爱说的:”好汤需要多搅拌。”)
奇怪的是,我们(卡巴斯基)在21世纪伊始就是顽固的”第一类”企业;我们有一个优质的杀毒引擎,但我们始终没法把它打造成有价值的产品。为此,我们不得不决然地,当然也是非常痛苦地改变了整体研发方法。我们不是零散地这里调整一下那里调整一下,而是彻底从头开始,对开发流程进行全面大修,为此必须重写产品代码。这整个过程着实让人烦闷;但经过再造后,我更喜欢把卡巴斯基归于”第三类”企业。
悉尼•芬克斯坦:《成功人士的七大陷阱:聪明的高级经理人为什么会失败》
每个案例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但作者在严谨的研究中发现,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案例中反复出现!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了。发生这些错误的公司并没有笨拙的管理人员、资源不足、懒于实施或得过且过等问题。恰恰相反,犯这些错误的公司往往拥有一众非常能干的董事/经理人/远见卓识者,而且公司资源丰富,所有员工的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但仍然遇到了……滑铁卢!
原来问题是出在别处,出在了管理层的行事方式上。或者是管理层对市场的判断不准确,因而将过时的方法应用于早就发生了变化的市场格局中;或者是基于不正确的资讯启动了资源过分密集的项目;或者是被个人野心蒙蔽了双眼;或者一次欺诈行为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总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到了最后,负责大船航行的船长及大副总得承担责任。
虽然我觉得这本书里无聊的内容过多,结构看起来相当混乱(我认为本书需要额外”烹调”,目前至多只能算是一块生肉,还不能算是一块出炉的馅饼:),但我仍然全力推荐您阅读。
又及:
内容预告:书中有一章的标题是”极不成功人士的七大陋习”,阐述了导致重大商业失败的公司领导者的个人品质。我敢肯定这章内容不仅会吸引董事总经理,企业所有者也会很感兴趣,他们可以根据该章节的内容来考察自己是否选对了合适的高级经理人来管理公司投资。
再及: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
W.钱·金与勒妮·莫博涅合著:《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
本书中提出了两个完美而又不失巧妙的定义:红海和蓝海。
红海是指传统市场,在这类市场中众多不同规模的公司连推带挤,设法争取和保持市场份额。红海中的竞争十分激烈残酷、生死攸关,所有人都感觉很难始终保持领先。蓝海则是另一回事。蓝海是指出现时间不长的全新市场,涉足该市场的公司寥寥无几,甚至一开始只有一家公司 - 正是这家公司开辟出了这块市场,因而它可以开创新的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自行制定市场规则。
红海也指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受欢迎的名牌产品或服务。蓝海则可指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技术或产品,市场上不存在对其的需求,但突然之间横空出世(事实上确实是),例如:太阳马戏团、福特T型车、微软的各种产品等等,举不胜举。新产品能自行创造新的需求,即蓝海需求。
本书前20页对这两种海洋进行了定义并举例说明。剩余250页则十分乏味,对此我不是十分理解。此外,作者向读者保证,书中所描述的是如何创造/发现蓝海的战略(即赚取10亿美元)。但我在书中没找到这样的内容,这让我既惊讶又沮丧。但随后想想,我又释然了,若是作者真得知道这个”秘密”,那么他们的名字就不仅仅是印在本书封面上,还应该会出现在全球亿万富翁榜单上,而且排名十分靠前。
总之,我强烈推荐阅读第一章。如果你的时间十分宝贵,就不必浪费在剩余的章节上了。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本书中称,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可预测的,根据定义就是指不会有任何意外的异常事件发生。例如,赌场中会对最高投注额予以限制,因此一次赢一百万美元是绝无可能的;要想在赌场中赢取一百万美元,你得一生待在那里赌,而且幸运女神得始终站在你这边。
另一部分是不可预测的,在其中可能发生完全意外的事件而彻底改变一切。例如,有些公司成为了Facebook,但数百家(或数千家)类似公司(或起码类似的公司)却消失地无影无踪。
这本书中讲述了人类(作为个人、社会、企业或国家)是怎样尽可能地按照可预测世界中的规律生活,但却往往陷入到不可预测的世界中 - 即”黑天鹅”世界。黑天鹅事件是指具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例如世界经济危机、某些书籍和电影不可思议的成功、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在车库起家的创业公司(计算机和互联网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巨型公司等等。书中详细介绍了人类发现自己处于黑天鹅的世界中时,需要摆脱已有知识的束缚,事实上人类的认知非常有限,而在遭遇黑天鹅后,才会懂得更多。
所以,如果您在研究黑天鹅世界,并试图理解这一世界的运转规律 - 那么这本书正适合您。但请记住一点,与许多同类书籍一样(包括我在此开出的书单中的大部分书籍),阅读时也需要稍作过滤,请恕我直言。有时候,作者……会扯些题外话,他的部分想法,嗯,怎么说呢,有点难以理解/让人不敢相信!
耐人寻味的是,在阅读本书后你忍不住会想所有金融分析师、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头脑发热的大骗子!另外作者很讨厌……法语(!)和……高斯函数(正态分布曲线):)。除此之外,作者还时不时地变身为人文学者(我不喜欢读这类作者的东西),虽然事实上他是一名数学教授。撇开这些不谈,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下面是一段表明作者…原创观点的引文(回译):
“有些专业人士自视为专家,但其实根本不是……虽然其中大多数人也穿西装打领带,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
—-8<—-
下面三本书属于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三类书籍 – 这类书籍的作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有名望的成功远见者/工作狂/天才/幸运人士所著,向世界宣告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 你也可以效仿……或许可以)。
理查德·布兰森:《管他的,就去做吧》
这是一个头脑灵活、天性乐观的人书写的激励人心的”人生法则”。本书文笔流畅,故事精彩,读起来相当过瘾。我个人相当欣赏理查德爵士的做事方式,私以为我们的管理风格有着诸多共同之处。我也坚信,开心工作、享受工作的喜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当然,志向远大,不畏艰难险阻也十分重要。我也同意赚钱本身不应该是终极目标;赚钱仅仅只是开心有趣和富有成效工作的愉快副产品。
李光耀:《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新加坡的故事(1965~2000)》
新加坡经济奇迹创造者的回忆录。
依我之见,李光耀堪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理想的政治家,是世界领导人的榜样。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新加坡就从问题丛生的一界小国,一跃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发达的工业中心之一。本书对新加坡的转型进行了解释,阐述了国家领导人需要怎么做来迎接这种转型。但本书并不单单是政治家的回忆录,其中还有对如何获得认可和取得成功的一些反思,这些内容非常有用。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
这是史蒂夫·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长达600多页。该传记出版后不久,我在博客上已经做过简要评论。
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它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苹果公司之所以为苹果公司的原因。凡是对IT行业发展历史和前景有兴趣的人,关心苹果与微软、谷歌、三星等公司之间过往及未来长期对峙格局的人,以及任何关注或参与永无休止的”最佳系统”圣战论证/论坛的人,都强烈推荐您读一读这本书。
注:本书单可能并不完整。我确信,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新老书籍。所以如果你觉得任何书籍十分有趣,值得一读,请在评论中留言让我知道!